持续深化“三区联动”
助力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
陆方舟
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,是市委、市政府赋予闵行区的使命和定位。闵行区委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,全面对标十二届市委七次全会要求,勇于担当、主动作为,加强科技创新前瞻布局和整体谋划,为上海深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出新贡献。
聚焦关键,以“三区联动”强化策源实践
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工作期间视察闵行区时提出,“要大力推进校区、园区、城区三区联动发展,增强自主创新能力,提高区域创新水平”,为闵行区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、提供了遵循。闵行区提升区域科技创新水平,将“三区联动”发展理念转化为强化策源功能的生动实践。
激活校区科创策源“主引擎”。建立“全天候”区校合作机制,依托“大零号湾”功能区管委办实体化运作机制,完善成果转化项目跟踪服务,优化共建各类研究院协作机制,助力上海交大、华东师大等高校在基础研究、前沿技术攻坚和学科交叉融合上取得突破。设立“大零号湾”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榜单,强化高校、行业、企业出题机制,推动跨领域协同攻关。
做强园区成果转化“承载地”。共建重大科创平台、概念验证中心、高质量孵化器等创新平台载体,促进高校科研成果本地转化,吸引“院校系”创新企业和项目集聚壮大。推动莘庄工业区、紫竹高新区等园区提质增效,打造新一批产业定位鲜明、功能配套完善的特色园区,提升创新要素密度与浓度。
优化城区配套服务“生活圈”。在“大零号湾”区域率先打造高品质公共服务和多元化城市配套,深化横泾港科创水岸建设,提升文体设施运营水平。优化教育医疗资源配置,加快推进瑞金医院闵行院区等重大项目,完善交通、能源、通信等基础设施,打造宜居宜业的高品质城区环境。
精准发力,加速催生科创“核爆点”
提升闵行区科技创新效率、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、催生产业聚变爆发,需要保持战略敏捷,抢抓机遇,超前布局孵化“核爆点”。
强化赛道聚焦。依托闵行区上海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,构建完整生态链,实现技术领先优势;发挥闵行区航天领军企业作用,加速构建“火箭—卫星—终端—服务”全产业链;协同整合区内eVTOL(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)企业、高校研究院和测试场景,加快形成低空经济产业集聚效应,助力上海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引领区建设。
强化科技金融赋能。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的基金投资矩阵,提高投决效率,撬动市场资本投早、投小、投硬科技、投“自留地”。引导长期资本、耐心资本精准对接企业需求,加速孵化引领性科技企业。
强化政策精准供给。针对创新全链条堵点痛点,聚焦高质量孵化器、公共研发平台、数据开放共享、政策“免申即享”等关键环节,优化政府服务,解放科研人员生产力。围绕关键技术突破、产业链协同、人才培育和应用场景建设等,精准制定不同赛道政策,确保红利直达企业、直抵心坎。
优化生态,筑牢创新发展坚实根基
一流的产业生态和创新生态是策源功能持续迸发的沃土。
完善创新型企业培育体系。积极构建“科技型中小企业—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企业—高成长企业—科技领军企业”梯度培育体系。加大对初创期、“种子期”企业扶持,推动科研设施向中小企业开放。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,承担重大战略任务。组建专业化科创服务公司,提供全链条成果转化服务。
构建近悦远来人才生态。聚焦区域重点产业需求,持续优化人才政策。深化与高校院所合作,探索未来产业产学研联合培养和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。落实好人才关注的“关键小事”,全方位服务保障好各类人才住房、医疗、子女教育等需求。
深化南北联动协同发展。深化“大零号湾”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与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南北联动,推动创新资源与开放要素双向流动。依托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,服务长三角创新联合体建设,做强国际技术交易市场功能,吸引大企业研发中心向南部“大零号湾”区域集聚。发挥虹桥海外发展服务中心、人力资源产业园虹桥园区、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等平台作用,打造上海企业“走出去”闵行区服务点,提供全生命周期出海服务。
(作者为闵行区委书记)
本文刊于《上海宣传通讯》2025年第15期“学习贯彻落实十二届市委七次全会精神”栏目配资吧官网网站
富灯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